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谈了很多大问题,有新发展理念、脱贫攻坚、生态环境……
其间,他还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
三千孤儿是从哪里来的?他们为什么要去内蒙?这个故事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讲起……
3000名来自上海的孤儿,他们是“国家的孩子”
1959年到1961年,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地食品严重短缺。眼看着孩子养不活了,很多父母哭着把自己的孩子遗弃在当时较为繁荣的上海,希望他们能够能活下去。
可是上海情况并不乐观。这些被遗弃在孤儿院的孩子们,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甚至患上疾病……
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同志与孩子们
孤儿的现状急坏了当时负责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她焦急地找到周恩来总理:询问是不是可以从其他省份调一些奶粉。
周恩来总理想到了自己几十年的革命战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
周恩来与乌兰夫
接到总理的电话,乌兰夫立即召开会议。听闻上海孤儿们的遭遇后,大家在会上议论纷纷。内蒙古牧业也遭受了特大灾害,不少乳品厂都停产了,调奶粉只能解决一时困难。
“不如把孤儿接到内蒙古来,让牧民抚养,让草原把他们养大!”
听到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乌兰夫一拍桌子,说:“咱们想到一块儿了!”
在后来的批复中,乌兰夫郑重写道:
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
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里珍藏的一份份泛黄的记录纸上,真实地记录着1960年上海孤儿北调的历史:
6月,呼和浩特组成17人赴上海接运组,接运100名;
7月,伊克昭,19人接运小组出发,接运100名;
8月,哲里木,17人接运小组赴上海,接运60名;
呼伦贝尔……
巴彦淖尔……
包头市……
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资料
从1960年到1963年,上海及周边地区的近3000名孤儿坐上了一列列向北的火车。大点儿的孩子挤在座位上,婴儿被包成小包放在篮子里,一路长途颠簸、浩浩荡荡,跨越半个中国……
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被统一送到保育站集中养育。等到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后,再去往领养家庭。其中有28个孩子被送往四子王旗保育站。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19岁的都贵玛
60年前,19岁内蒙古女孩都贵玛在知道自己即将成为28个孩子的母亲时,心情无比紧张、忐忑。
那时,自己都还是个小女孩的她并不知道,养育这些孩子不仅是国家赋予她的使命,更成了一段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之上,流淌着民族大爱的共和国往事……
在蒙语里,所有婴儿学会的第一个词语是额吉(母亲),然而,从小失去母亲的牧羊姑娘都贵玛能当好母亲,照顾好28个年幼的孩子吗?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28个孩子中最小的不到周岁,最大的也只有四五岁。
从小就失去双亲的都贵玛,看着这些瞪着圆圆眼睛的孩子们,想起了自己可怜的身世。她把孩子们一一抱在怀里,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健康长大!”
这个未婚姑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给28个婴幼儿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照顾饮食起居……
都贵玛白天忙得焦头烂额,晚上睡三四个小时,一旦有孩子生病,还要冒着草原寒风骑马奔波几十里地送孩子就医。
当年的都贵玛与孩子们
那时候,有个两岁小男孩,只有躺在都贵玛怀里才能安静入睡。他会撒娇喊“妈妈”,总要跟“妈妈”一起睡。从小失去母亲的都贵玛,最理解孩子对母亲怀抱的渴望。
有人问她:辛苦吗?她说:那时年轻不知道苦,就是没觉睡。要是能眯着眼睛睡上一觉,就幸福得不行!“没觉睡”的日子她过了500多天。
一年多以后,这28个南方孩子,再也不是来时的黄瘦样子,他们个个健康、茁壮,没有一个孩子因为疾病、挨饿而夭折。
壮起来的孩子们要去领养家庭了,都贵玛既高兴又难过:替他们都有了新家而高兴,也为再不能陪伴他们成长而难过得偷偷抹眼泪……
孩子被领走后,都贵玛常常骑着马到他们的养父母家附近,悄悄地观察,偷偷地了解,看养父母对孩子怎么样,有没有照顾好他们……
“我的凤英不是‘孤儿’,她是‘国家的孩子’”
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在大草原上被称为“国家的孩子”,牧民家庭想要领养孩子,首先要具备一个硬条件:家里有奶牛!
牧民与“国家的孩子”
当时,为了能领养“国家的孩子”,有的牧民把家里唯一的马卖掉,有的老妈妈甚至卖了祖传的结婚头饰……曾经面黄肌瘦的孩子们,有了蒙古语名字、有了新的爸爸妈妈,有了自己的新家。
小男孩宝音图是全班同学最羡慕的孩子!在那个困难年代,他的兜里永远有饼干,而且是全班同学中唯一穿缎子蒙古袍、皮马靴来上学的小孩。
宝音图
还有小女孩包凤英,自从被收养的那一天开始,她曾是孤儿这件事,养母便不允许任何人再提起。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客人就因客人说了一句:
“这个姑娘长得一点不像上海人。”
一向好客的养母竟当场把客人撵出了门,从此再不来往!
“孤儿”这个词,在养母那里被禁忌了20多年,直到包凤英结婚前一晚……
“妈妈把我和丈夫一起叫到自己跟前,郑重其事地拿出一个小盒子。里面是一只小小的铃铛。”
那天,包凤英的养母,主动向女婿提起了包凤英的身世:
包凤英与养父养母、丈夫
我的凤英不是“孤儿”,她是“国家的孩子”,这是她来的时候带来的小铃铛。
我们把她养得这么大,没动过她一根手指头,没骂过她一句,我现在要把我的宝贝交给你,你要善待她!
那一天晚上,包凤英抱着母亲大哭,妈妈保护了她20多年,现在找到了另一个可以保护她的人,妈妈彻底放心了,才终于能坦然说出她的身世……
小男孩扎拉嘎木吉是都贵玛抚养的最后一个孩子。
童年扎拉嘎木吉
因为最放心不下他,他被送走后,都贵玛探望得更勤些。
他的第一对养父母虽然也爱孩子,但是育儿经验不足。有一次,都贵玛看到扎拉嘎木吉独自在外面捡牛粪,她心痛地找到那对夫妻,批评他们疏于照顾,之后头也不回地把扎拉嘎木吉领回了自己的家,一养就是几个月。
后来公社又为扎拉嘎木吉找了一个新家庭。都贵玛仔细观察,严格把关,看到这对养父母把他当作心肝宝贝,
比亲骨肉还亲,满足他成长的肉和奶从来没有缺过。这才放下心来。
在草原上生活多年后,扎拉嘎木吉早已从一个南方小孩变成了身宽体壮、脸色黑红的,地地道道的内蒙古汉子。
中年扎拉嘎木吉
每当提起自己童年的经历,他总是抑制不住激动的情绪,像依恋母亲的小孩一样眼泪长流!
“父母的爱是最深、最重要的。我在那个地方(上海)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长这么大了却又重新得到了父母的爱,这是最令我自豪的事情!”
扎拉嘎木吉的养父母
内蒙古有一句谚语:“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没有“孤”只有“亲”!一位位被孩子们唤作额吉的草原妈妈们,用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和温暖,点亮了一颗颗善行的火种,挽救了3000名孤儿的人生,
60年后,都贵玛红着眼圈说出自己一生最大的遗憾……
如今,这群“国家的孩子”已全部年过半百,他们大部分留在草原上,成了地道的内蒙古人。
“国家的孩子”包凤英一家人
但他们仍然对养育过他们的都贵玛额吉、对自己的养父养母,对这片广阔的大草原有着说不完的依恋。
当上了爷爷奶奶、头发也已经渐渐花白的他们还是会经常来看望都贵玛额吉,有心里话要跟她说,发现什么悲伤或者喜悦的事,也要与额吉分享。
都贵玛和她抚养过的斯日巴勒一起翻看照片
当年那帮孩子里最小的孙保卫,如今已61岁了,但他仍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工作后,去看望都贵玛额吉的情景。
他日思夜想的额吉知道他要来,远远地就等在那里,看到“儿子”,马上张罗着把他迎进屋,高兴得手直发抖。
孙保卫与都贵玛合影
一进屋里她就忙活开了,又熬奶茶,又做手把肉。手扒肉做好后,她亲手拿刀把肉割成一条一条,喂到孙保卫的嘴边。就像他还是当年那个小孩子一样,生怕他够不着,吃不到!
面对围在自己身边的孩子们,年老的都贵玛常常拉着他们,说着说着就忍不住红了眼圈: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那时太年轻,没能记住你们28个孩子的汉族姓名……”
“如果我记得起你们的汉族名字,你们长大了问起家乡,找亲生父母联系起来就会方便得多……”
几百个日子的不眠不休、悉心养育,她完全有底气坦然接受孩子们的回报,但她对这些孩子们最深的感情,却是歉疚和遗憾……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亲自为她颁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这是共和国为一位平凡母亲授予的至高荣誉。
都贵玛与“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证书合影
正如都贵玛所说:“这个勋章不只是给我的,是颁给所有‘草原母亲’的。”
像她这样尽心尽力、用心抚养“国家的孩子”的额吉,草原上,还有几千位……
“如果一位母亲收养了一个孤儿只能说明这一个人善良的话,那么一个草原养育了3000多名孤儿,那就一定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了。”
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女性,用她们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大爱,为生命创造了奇迹!她们付出的心血,让来自南方的小苗在草原上开出了花,结出了果。
一场横跨了半个中国的奉献,一段超越了血缘地域的亲情,当几十年前的这个故事在我们面前缓缓落幕,我们想要表达的感情除了震撼,还有爱与温暖。
特殊时代造就了这样奇妙的缘起,但将它充实、丰富为精彩故事的却是千千万万像都贵玛这样朴实、温暖、真诚、可爱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
上一篇:英雄屹立喀喇昆仑[ 02-19 ]
下一篇:孟晚舟:《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0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