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学生典礼上出现高潮不少,花絮很多,记得有一年发生一件事给人印象深刻,当主持人介绍评价到班主任老师的时候,所在班级全体学生就全体起立,在热烈鼓掌的同时,大声喊着“某某老师,我们爱你!”最后鞠躬致谢。我注意观察班主任的表情,他们都很激动、很感动、有所触动,眼圈红了,甚至有的含着泪水。由于主持人紧张劳累,在介绍评价老师的时候漏了一位老师,班级学生就立刻向老师提出“抗议”要求补上对老师的评价,而且这位老师不是班主任。我们不管学生的动机如何,但是说明平时师生关系的真实情况。我想,如果在学生成长的高中三年生活中,没有师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教学相长,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感人情景。虽然,这些学生在三年当中都或多或少的和老师过发生冲突,产生过矛盾,老师们也曾经不止一次和学生着急、生气,可是这都是正常的。可喜的是现在老师和学生都心情愉快了。夸张点说,我们老师心灵震撼了。
所以,我想到教育效果怎样,关键是我们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因为只有我们首先转变了自己的“学生观”,才能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上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比较融洽的师生关应该说是这个年级的学生相对比较好些,直到高三后期教学秩序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由此我想到了学习过的刘铁芳的文章《教育者的遐想》,我想到:
一、我们高中校园里的学生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青年人,可是学习是个需要安静的事情,这是一个矛盾,关键是如何保持矛盾的双方对立与统一的和谐。是否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这样一个姿态,坦然地面对外面喧闹、浮躁的世界,保持我们教师这个行业特有的从容与宁静?因为“心静则远”,在宁静与自由之中,从容地去追求浮躁时代里朴素的教育真谛,把对学生的抱怨变成理性的思考:怎样从改变自己开始?
二、怎样教育引导学生由爱具体的个人,逐步提升到个人作为爱之存在。使得爱成为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比较高尚的道德品质,由知道、熟悉各种不同的事物,发展到我们自己每个人作为求知的个体存在,使得爱知识、爱智慧、爱集体、爱学校到爱我们的国家,成为我们每个个体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基本的品格。是否需要我们首先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三、我们作为教育者,在学生“不乖”的时候,是否成了“恨的存在”?在我们每个人的现实生活当中,当我们不由自主的去恨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其实,我们自己就成了一种恨的存在,因为恨是由于别人的错误造成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我们自己;我们往往忘记了一点:当我们心怀怨恨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就把自己“囚禁”在别人制造的怨恨之中了。特别是学生作为一个个未成年人,犯错误是必然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年轻过。
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自由、自主的人。让每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够在这个时间上自由、自主的生活,并且懂得去努力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么,我们如何处理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把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把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把艰苦与美好的关系,把成功与失败的关系等处理的恰到好处呢?当然,我们给学生“示范一下”教育效果会更加理想。
五、我们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让他们逐步清楚所谓的自由的人,其实并不是放人自流,随心所欲的人,而是能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理性地决断的人,不感情用事的人,是一个具备一定理智的人。那么,我们教育者自己是否基本能够理智?这个问题就成了教育成败的关键。
六、我们教育学生担当起作为一个个体,应当担当的苦难与责任。教育的使命就是巧妙地引导受教育者担当一个个体必须担当的责任,必须承受的生活中的艰难困苦,不能只知道享受和索取的人,而要懂得付出和奉献的人。那么,我们教育者本身在这方面能够做学生的“先生”吗?孔子曾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实也就是我们教师职业特点之一的身教,我们的师德和人品在学生心目中的份量。我们不排除个别学生的偏激,但是,应该相信大多数学生心里对老师的评价都有“一杆称”。
七、我们教师是否和学生一起成长?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人的内在品质,人在什么程度上超越了动物的存在,就会成为一个什么程度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的一半是动物的本性,一半是人类的理性,问题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我们教师自己也在成长,问题是怎样和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八、什么是教育的大智慧?我们的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进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但是还要开启学生的大智慧。那么,应该研究的是什么是教育的大智慧?我们老师自己是否具有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