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物理新课改的探索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暴漏出一些问题,我们如不能慎重对待,及时纠正,很容易进入教改的误区,从而影响课改的进程和质量。本文对物理课改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误区加以分析,提出几点问题希望大家共同思考,窥豹之斑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改、探究、探究式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许多教师都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不断的探索、创新,尝试各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多种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课堂上被广泛的使用,并且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中,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科学探究的真谛,盲目的追求教学形式,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公开课做秀,课堂上本末倒置,出现各种各样的弊端。这些对探究式教学的错误认识而导致的不良反应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地思考。
一、 每堂课都需要探究吗?
在物理教学的课改中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对传统教育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 不管课程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都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才符合课改要求,才跟得上时代潮流。于是每堂课必要探究,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 该启发的也不启发, 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有的课内容不适合学生探究,教师也要让学生探究,弄得学生或望而却步,或一团雾水;有的老师对科学探究过程“僵化”,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一定要按照“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上课,这才叫课改,才叫好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的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也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实施新课改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传统式教学也不能全抛弃,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考纲要求,要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待。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更好的掌握知识,采取哪一种教学模式并不是最重要的。
二、“满堂问”就是探究吗?
科学探究往往先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于是乎教师在课堂上用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停的问:“是吗?”“对吗?”“明白了吗?”之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认为这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精心”准备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上套”,学生则顺着老师布置好的问题说出答案。表面上看课堂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一直在思考问题,参与其中,事实上教师为了让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提出的问题都显而易见,学生根本没有进行探索、思维。从“满堂灌”到“满堂问”,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样的课堂哪里是在探究?它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探究课堂越活跃越好?
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参与程度如何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设计许多师生互动形式的问题,通过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碰撞,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有的教师为追求活跃的气氛,视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于是学生你一言、他一语,唧唧喳喳、嘻嘻哈哈。做实验时一会儿忙这儿, 一会儿忙那儿, 教室里热热闹闹、乱成一片。尤其是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 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结果只能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热闹”和“活跃”成为扼制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负面因素。其实真正的探究课是应当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与教师的及时引导同步,这才是内在的、深层的活跃。动静结合, 收放适度, 动之有序, 动而不乱。教师既放得开, 又收得拢, 这才是新课程理念要求的课堂活跃起来的理想境界。
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越多越好?
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度拓展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视觉、听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而有的教师将所有的内容都利用多媒体演示,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为了展示自己多媒体使用的水平高超,将演示实验改为计算机模拟演示,忽略了让学生参与动手实验,视频画面是很漂亮,然而模拟的实验是人为做出来的,怎能让学生信服这是真的?即使是教师把自己真正做的实验做成录像后接到多媒体上也有些不妥,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如何保证录像没有经过剪辑或其他处理,这个问题说不清,使实验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大大降低。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物理教师的高度重视!他们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忽视了物理学科最重要的特点——物理是实验科学,计算机模拟不能够代替实验操作!这样的课堂即不利于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又使学生失去了对物理来源于实验的正确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讲整体性, 又要讲重点论; 既要全面认识事物, 把握矛盾, 又要抓住根本的、主要的、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实施新课程改革亦应如此。我们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不能摒弃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虽好,但也不能反客为主,毕竟它只是个辅助手段;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弥补实验的一些缺陷,比如微观的,人眼观察不到的现象就可以用电脑模拟。比如:两个弹性球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形变过程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水波的干涉现象及波的叠加也可以利用Flash课件动态模拟演示。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要用,但要主次分明。在物理教学中缺少实验操作,多媒体课件将是无源之水、海市蜃楼。
五、探究结果只能对,不能错?
在物理实验探究课中,随着“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完成,教学任务似乎圆满结束。其实不然,实验方案的不同、仪器的精密程度不同、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导致的误差以及数据采集处理过程中的偶然误差往往会使学生得出误差很大的甚至错误的实验结论。比如测金属丝电阻率实验中,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采用画伏安特性曲线的方法来处理。将学生得出的数据或输入计算机处理自动生成图象,或学生在坐标纸上描点画出,再用平滑的曲线连接。正确的结果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然而学生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一条曲线或者直线不过原点等等。有的教师却忽视实验结果的不同,认为实验结果只能对,不能错,仅仅用“误差”两字一言以蔽之,硬将学生处理的结论扳到既定的结论上来,学生也就糊里糊涂地接受这个结论。
实际上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是正常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学生的感受。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碰到许多障碍,迫切需要教师的指导,这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极好时机,克服障碍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不能轻易放过。教师可用利用学生实验中的问题引起探究。如:纯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为什么是一条直线?为什么该实验要求通过金属丝的电流不能太大,时间不能太长?不然图象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画图线的过程可以减少实验误差?为什么有些点不在图线上?图线不过原点又有什么物理意义?等等,对学生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探究过程不能轻易放过。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地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中物理教学实施探究性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变革,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目前教学实践中的暴露的不足反映出了一些教师的课改理念还不成熟,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本质也认识不到位。探究式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让我们照搬照用。它需要的不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对其教育内涵的理解。只有形神兼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活起来。作为教师只有成为教育的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胜任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适应飞速发展的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刘继群 对新课改实施误区的几点哲学思考 《教师教育》2007. 7
2、何赛君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三个误区 《物理教师》2005.4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ΔΗ教学难点探究[ 04-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