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救心丸、藿香正气软胶囊、乌鸡白凤片……
她所研制的很多药都是足以影响几代人的伟大创造……
1988年的冬天,54岁的中国中医药学家章臣桂正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医学研究部访学。她的导师,对这个治学严谨的中国学者颇为欣赏,邀请她到一家著名制药公司参观。
参观过程中,制药公司开出了2000美金的月薪,并表示愿意成立植化实验室,只要她愿意留下,一切唾手可得。
但章臣桂一口回绝:“我出国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回国工作,我没有理由留在国外。”
你可能没听说过章臣桂是谁,可她研发的药物,早已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家!
藿香正气软胶囊、
板蓝根、乌鸡白凤片……
尤其是1982年发明成功的,
中国第一项纯中药治疗冠心病滴丸制剂
——速效救心丸,
上市30多年,累计生产销售600亿粒
救命无数!
2009年,在央视播出的《科技人生》国庆特别节目中,主持人樊登曾专访多位我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
图源:中央电视台《科技人生》
那是一场与科学巨匠的对话,嘉宾名单上是一连串举足轻重的名字:钟南山、杨振宁、朱经武……章臣桂是节目中为数不多的女性面孔之一。
01
1934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五,正是金桂飘香的时节,无锡江阴的章家添了一个女儿。章家是书香世家,其父章涤楼触景生情,为爱女取名臣桂。
《本草纲目》有云:“桂树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冥冥之中,她与中药的缘分和使命,在出生时便注定了。
章臣桂自幼聪颖,小学时,她几乎每次都能拔得班里的头筹。之后,她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江阴城最好的南菁中学。
1954年,章臣桂参加了高考,顺利被华东药学院录取,(今称“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高等药学学府)主修药学理论。四年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华东药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了天津药材公司。
这是这位南方姑娘第一次背井离乡,环境上的不适应可以克服,当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原本学习西药的她,阴差阳错被分配到了中药研究室。
摆弄了四年试管、试剂的大学生,只能跟在老药工身后,用土炕和大铁锅熬膏药、抹膏药,章臣桂心有不甘。
一起被分配来的同学们有的打报告回到南方。药厂的很多师傅都私下议论,这个漂亮的女大学生,应该也待不长了。
但谁也没能料到,这个从一开始就不被看好的姑娘,在这里一干就是五十多年。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药制剂仍然十分原始,一个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工,拿着一根大木棒在一口大铁锅里搅动,药材一股脑儿地扔进去熬煮,待老师傅觉得差不多了再取出放凉。
一次,她看见一位老师傅在熬煮一种黑色药膏,时不时用木棒挑出一点抹匀在地上看看成色,待颜色差不多,便关火取药。
章臣桂问:“你每次怎么知道它煮好了?”
老师傅答:“看颜色,我煮过很多次了。”
初出茅庐的章臣桂闻之便要与老师傅打赌,表示自己也可以分毫不差地煮好药。老师傅只当她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未成想众目睽睽之下,她拿了出一件稀罕玩意儿插进铁锅,几次确认后,便喊了一声:“好了。”老师傅上前查看成色正好,十分惊讶,直到章臣桂将其中奥妙娓娓道来:“三百一十五度。只要药品达到了这一温度,就可以出锅了。”
“事情本身其实很简单,但是我在那时候突然明白了中药要怎样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就是将经验化转变为数字化。”半个多世纪之后,回忆当年,章臣桂依旧激动不已。
02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天津药材公司的仓库里发生了一次爆炸。起因是一些糖浆在储存过程中变质发酵。而这些糖浆的主要成分,是一年前章臣桂通过鸡胚筛选法找到的抗腮腺炎病毒的良药:板蓝根。
一场爆炸,让她措手不及,然而穷则变,变则通。经过长时间研制,板蓝根颗粒应运而生,研发者章臣桂也成为了中药颗粒剂的先行者。
很多年后,板蓝根颗粒走进千家万户,然而它的研发者却很快投入了另一场战斗:速效救心丸。
1973年,天津市正式成立中药研究所,39岁的章臣桂被任命为中药室主任。也是在那个时候,她和团队受命研发速效救心丸。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她和科研团队的人员为了让药方早日通过实验,
时常买一个馒头、一大块榨菜就是一餐饭,晚上就住在那个茅草棚里面。
六年光阴匆匆,每一天都作数,就连章臣桂自己也记不起究竟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
就在1979年3月的那个傍晚,即使时光已过去漫长的40年,章臣桂仍清晰记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那天,她平静地接受了又一次失败,像往常一样收集实验数据,准备下一次成分调整。就在同事们大都离去后,安静的实验室传来尖细的叫声,她循声而去,发现是以为实验失败而处理掉的小白鼠却在最后时刻醒了过来。
实验成功了:“成分有效!”
1983年,速效救心丸正式投产,此后近40年,速效救心丸畅销不衰,
这背后是难以计数的生命和家庭。
也是在1983年,章臣桂被任命为天津市药材公司总工程师,但她仍然没有离开实验室。
1988年,她从比利时学成回国,西学中用,成功研制了第二个中药速效制剂“清咽滴丸”。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她又主持了藿香正气软胶囊的研究,研制出中国第一个复方中成药软胶囊制剂,也解决了妇女儿童以及司机等不宜服用酒精人群的用药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章臣桂所在的天津药材公司经过几次改制,更名为“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历经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坚守岗位的她也一直走在中药剂型的前沿。
她曾多次强调,“剂型的改进一定要为疗效服务”,一些药企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地进行剂型研究让她痛心疾首。
“现在有好多制剂啊,好多厂家,完全是模仿剂型啊,追求它的销售量。剂型不是为了商业服务的,剂型是为药效服务的。什么样的药做成什么样的剂型,它的药效最高,我就做成什么样的剂型,不是为你商业服务的。”
最高药效,始终是她的愿景。
二十多年前,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申报了“乌鸡白凤片的开发及改进”项目。起因是在她接待一批前来中新药业参观的美国华侨时,有人表示:“美国很多人都在服用乌鸡白凤丸,这个药是好药,但是服用量太大,
实在是太不方便了,问能否让我们少吃一点。”
送走了客人,深受启发的章臣桂便投入到海量的文献当中。发现乌鸡白凤丸最早起源于《寿世保元》(明朝万历年间中医典籍)。
相传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二度垂帘听政,由于日理万机,倍感疲乏。为此,宫廷御医翻查古籍,改良后制成了乌鸡白凤丸,此后百年,经久不衰。
一方面是古方源远流长,另一方面是服用者见丸色变,传统大蜜丸或水蜜丸剂型不便服用,章桂臣决心改良。
在改良过程中困难重重,“乌鸡酶解工艺”是重中之重,她带领中新药业的团队一干就是八年,通过多方比对,最终选出目前最易于人体吸收的木瓜蛋白酶,制成了乌鸡白凤片。
相比传统丸剂,乌鸡白凤片精选20味道地药材,并且打破传统,将鹿角霜和鹿角胶同时入药。片剂的形式,也打消了很多服用者的顾虑,并且化繁为简,让有效成分发挥更大作用。
乌鸡白凤片正式投产上市的时候,章臣桂已至耄耋之年。受益者皆交口称誉,有人认为这一改良很好地跟上了现代女性生活的节奏,殊不知,其中凝结了章臣桂半生的心血与遗憾,同样作为新时代女性,她的牺牲少有人知。
03
“我常常会忘了自己是个妻子。”
章臣桂的爱人陆云辉在比利时从事外贸工作,当年她选择回国,放弃的不止是优渥的待遇,还有与爱人的长相厮守。
在比利时访学的那段时光,每到周末,丈夫都会从另一座城市开车过来。尽管大多数时候,他都只能在实验室外静静等候。不过偶有闲暇,他就会带着妻子在各处游历。
章臣桂与丈夫陆云辉
夫妻俩远隔重洋16年,直到2000年,丈夫退休回国,两人才得已团圆。但世事无常,仅仅4年之后,丈夫便因身患癌症撒手人间。
丈夫平生热爱摄影,留下的几大本影集里,记录着两人为数不多的相聚时光。他走后,她却极少翻阅,往事历历,终是物是人非。
“我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
谈及女儿,章臣桂始终心怀愧疚:“我女儿是我母亲带大的,因为工作忙,直到有一次女儿在无锡生了一场大病,我才回去看她一趟。”
章臣桂一家三口
章臣桂愧对丈夫、女儿的背后,是她用一个甲子的默默付出令中国传统的中药瑰宝绽放光芒!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李连达先生曾评价说: “章教授应该是我们中药行业里面的一面旗帜,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如今,86岁的章臣桂,仍旧忙碌在科研一线,她每周工作4天,到科研院所、各大药厂查看。可很少有人知道老人的左眼在六七年前就已经完全失明了。
很多人不理解,这样的年纪,为什么还要奔波忙碌,她说:“不是为了做官挣钱,就是钻研中药学问,使中国有发展。”
可爱的章奶奶,真想叫您一声:女神!
部分参考资料:
1、新华网:《“80后”老药师的中药情怀》
2、纪录片:《江阴骄子》
3、CCTV-10:《科技人生》
温馨提示:文中涉及药物请谨遵医嘱,按需服用。
上一篇:郎平真狠![ 09-27 ]
下一篇:传奇楷模:周恩来与邓颖超[ 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