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作者:薛云霞 来源:政治教研组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24日
 

 

 
一、 教材分析:
【教材结构】《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三课第一节的第一框,是唯物辨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是从第二课“普遍联系”中引出矛盾的思想,着重掌握矛盾的概念,在整个辨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及难点】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三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学生对矛盾的概念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并能通过各种实例对矛盾的概念加以阐述;识记“对立”、“统一”的基本含义。
【能力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
【德育目标】学生能够明确,没有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从而认识到无论在个人成长或是在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等各方面,都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着有利方向转化。
【美育目标】通过漫画,现实生活事例以及成语谚语的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美,提高审美趣味。
三、 教学思想和方法:
高中学生他们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还很比较少,如何使他们理解矛盾着一非常抽象的概念,并体现新课程理念?!经过仔细斟酌采取以下方案: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始终把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前收集材料和信息,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情境当中,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2、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这一点,矛盾的概念更为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掌握教学直观性原则,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传统教学和多媒体工具,通过多媒体创设大量的信息,辅助教学。
四、 教学过程:
用时45分钟,学生主体参与25分钟以上。
(一) 导入:
(二)通过漫画,现实生活事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比,导入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讲授新课
先由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从我国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者老子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表述中,让学生体会一分为二的思想,并让学生按照书中所述的“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用其它内容把这个句子排列下去,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大量的具体的事例中去引出抽象的矛盾概念——对立统一(这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例子来突破)。
在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里选择一个,比如:
高山和平原…….
两者既不同,又紧密联系,这就是哲学中所说的矛盾,即对立统一
在得出矛盾的概念之后,关键就在于具体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用设疑法、漫画讨论法、古诗词比较法等,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想象、思考,来突破一个一个的难点和重点。
首先来理解“对立”,这一点相对比较简单,通过一组反义词来理解对立的含义,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还有一个注意点,即“斗争性”的理解:
设疑:哲学上讲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政治用语中的“对立”“斗争”是不是一回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其次来理解“统一”,这一点应具体分两个方面讲(通过两个情境)
A.漫画 “你敢剪吗?” (适当在漫画中添加有关信息:如颜色、海洋或尖刀等,以增强漫画的形象性、直观性)
设问: 多少人? 神态、动作怎样?
某甲和某乙所处位置和神态说明什么?
某甲敢剪吗?为什么?说明什么?
得出结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适当地补充一些简单的例子 ,如磁铁的南北两极)
B.故事情境 “矛的命运”
思考:在“矛的命运”中矛打败了所有的盾,为什么却逃脱不了被扔进炼炉的命运?
得出结论: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会相互转化。
(这里联系学生实际,加强德育教育)
讲到这里,为了加深理解和正确把握矛盾这一概念,还需指出几个注意点:
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这是一个难点,教材只是通过举例,没具体分析,学生得出这一结论有点困难)
借助刚才的漫画“你敢剪吗” 设问:如果某甲离开自己这一边,跳到对方一边跟对方在一块,行吗?会导致什么结果(会否发生变化?向什么方向变化)?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得出结论,对立和统一不可分割(相反相成)。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引导、鼓励学生从卢梅坡,雪梅,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他还有一首姊妹篇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从中体会辨证思想、运用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了解既对立又统一的美。
(体现对立统一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生活中随处可见。
2、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又存在于事物外部。(简要分析:事物内部与事物外部区分的相对性)
(三)结尾:(多媒体显示):成语谚语,时事热点。
再次体会矛盾的思想,进一步巩固消化新吸收的知识,同时,还可了解关心国家大。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又有统一)。
(四)板书设计
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分离(斗争性——绝对的)
 双方始终不可分离
关系
矛盾 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内
统一: (同一性——相对的) 统一于任何事物中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外
(五)教学评价: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矛盾的科学定义并准确把握矛盾的联系状态和组成.形成科学看待事物的理性态度.逐渐养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周围发生的事物 。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06-24 ]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