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老师批评学生“轻声细语”效果好

作者:刘志永 来源:政教处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9日
 

 

经过自我反思过去的教育行为,逐步认识到老师批评学生“轻声细语”效果好。在过去我批评学生的时候往往态度严厉,声调很高,是学校老师中出了名的“大嗓门”,特别是在批评过程中如果学生急于申辩,就更是声色具厉,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学生觉得我“最厉害”,惹不起,没办法,只好敬而远之,见了我躲着走,即使有事也不愿意和我说。长期以来自己也习惯了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板着脸说话,大声批评,甚至训斥、痛责,觉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批评的效果,促使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可是,有时候批评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现在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认识到自己这样批评学生效果不好,可是又往往自我原谅。其实,深究起来这不仅仅是我们老师一个批评学生的方法问题,还有一个是看我们老师是否尊重学生人格的态度问题,尤其是平等地对待多次犯错误的学生。在读书学习过程中看到一句话:“忠言未必逆耳,良药未必苦口”,冷静思考学生对我的敬而远之的态度,认识到首先是我自己对学生的态度不对、方法不好造成的,必须自我反省,从自己改正错误开始。后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即使学生犯了严重错误,轻声细语批评的效果也比严厉批评效果好。
从客观上讲,自己长期从事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情况是比较特殊,主要还是由于自己“角色定位”的错误,在和学生说话的时候总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学生说话,盛气凌人,把自己当成了“真理的化身”,觉得自己什么时候永远都是正确的,学生必须听我的。这样,就形成了学生对我是敢怒不敢言的尴尬局面,学生认为我是“脸忒急”,甚至有时候是不讲道理,不让人说话。另一方面,我又总是原谅自己是“天生嗓门高”实际是给自己找借口。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其实是自己没有能进行“角色互换”,没有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自己作为老师、长辈,如果能对学生多一些尊重、平等和民主,用和蔼的态度,降低声调,“轻声细语”的进行批评,就不会让学生那么讨厌、那么反感了,就不会弱化批评的教育效果了,就能真正达到是批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一、老师批评学生轻声细语有利于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稳定情绪,认识错误。
学生犯了错误以后一般都害怕被老师批评,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和学校政教人员的批评,他们怀着恐惧的心理、抵触的情绪、推卸责任态度,讨厌批评者大声批评,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心理超重压力”,影响心理健康。我们老师居高临下的大声批评,当时学生好像是在听老师说话,其实心却离你远了,只是一个“怕”字而已。所以老师要注意尽量不在公开场合点名批评学生,即使在个别批评学生的时候,也先让学生坐下来,稳定一下情绪,同时也让自己冷静一下,然后用和蔼的态度,询问的口气,朋友的笑容与学生进行交谈,引导学生自己说明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自己的思想认识,在学生说话的时候最好不打断学生的话。等学生说完以后,用商量的口气谈出老师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思考以后再回答。如果学生当时没有想好就不要逼学生马上说话表示态度,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学生因为老师的改变而发生了良好的变化,恐惧、紧张、害怕的心理消除了,情绪稳定了,师生感情贴近,关系融洽了,心结也打开了,批评的话也听进去了,甚至因此和老师成为好朋友。
二、老师对学生轻声细语的批评有利于化解学生与老师的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有利于提高老师批评教育的效果和师生关系的改善
特别是我们老师对一些多次犯错误、挨批评的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尤其要轻声细语,因为他们毛病多,所以是在老师们经常性批评和训斥声中长大的,逐渐在心理上和老师产生了敌对情绪,加剧了逆反心理的形成,这样,一些师生之间的不愉快就发生了。例如:被老师严厉批评的学生就故意和老师在公开场合顶撞,故意和老师找碴、闹别扭,甚至说一些威胁老师的话,在背后骂老师、毁坏老师自行车,还有的在节假日去砸老师家里的玻璃等等。这是因为老师在学生犯错误以后批评、处理的时候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情感和人格,学生对老师心怀不满而采取的报复措施。是因为老师批评的不当或者处理的不公平,使师生关系疏远了,感情淡漠了,学生和老师离心离德了。如果我们老师首先能够做到在批评、处理学生的时候不带个人情绪,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公平地对待学生,特别是多次犯错误或者顶撞过自己的学生,更要心平气和,对事不对人,不是借机会对学生打击报复,而是就事说理,不揭学生过去的疮疤,特别是要轻声细语地批评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批评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也能够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因为轻声细语的批评就会使学生自然放松了戒备,消除了抵触心理,更乐意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并且会逐渐消除对老师的敌对情绪和逆反心理,化师生对立为互相信任,成为知心朋友。
三、老师轻声细语的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彼此的“心理相容度”。
我们老师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实践证明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更好,特别是和学生说一些“咬耳朵的话”,其感化学生的魅力远比大声批评效果大得多,还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彼此的“心理相容度”。因为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对老师产生好感,感到老师虽然批评了自己,那是因为自己犯了错误,但是老师是平易近人的,是喜欢自己的,批评也是真为自己好,于是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应有的满足。那么,老师的批评教育效果就自然提高了。
点击数: 【字体: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相关信息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